|
|
|
小學語文課內朗讀指導的策略
|
|
【初一語文作文范文】朗讀,是學生積累知識、知情明禮、能言善辯、言之成理、慧心妙舌的武器。自古以來,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課內閱讀教學的朗讀指導,于是有了“讀書百遍,其義自見”“讀而未曉則思,思而未曉則讀”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”這樣的古訓,尤其朗讀指導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、激發學生情感和開發智力的關鍵。讀中識字、讀中會意、讀中積累、讀中啟情,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量的字、詞、句,體會各種人物的個性特點和不同的情境,就會有話可說、有話可寫。 一、抓關鍵詞朗讀,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 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《我多想去看看》課文中的“多想”是朗讀指導的關鍵詞,這個詞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。 我想去看看! 我多想去看看! 我多想去看看,我多想去看看! 由“想”“多想”,到“多想、多想”,教師抓關鍵詞讓學生反復重讀,從中體會句子所蘊含的強烈情感和“我”的感受,在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引導感悟:“我”為何有如此強烈的愿望?(天山上的雪蓮一定很美!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一定很壯觀。┻M一步指導感悟:我們祖國到處都很美,同學們也想去看看嗎?你的愿望是什么呢?對此,學生爭先恐后說出自己的愿望,“愛自然”“愛生活”的情懷自然而然打開,說話訓練的目的達到了,可謂一舉兩得。每次朗讀,學生都重讀“多想”并故意把讀音拉長,在讀中取樂,筆者被他們的樂讀感染了。每天早上一進教室就聽到他們在朗讀,這時筆者不由自主地回應:我也想去看看!請你帶上我吧!大家都樂了,讀書的興趣更濃厚了。 又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《四個太陽》閱讀教學時,筆者抓住詞語“綠綠的”“金黃的”“紅紅的”“多彩的”和關鍵詞“清涼、香甜、溫暖”,指導學生反復重讀,從中體會太陽的顏色和不同季節事物的特點以及帶給人的感受,激發學生的想象力,感受作者美好的心愿,從而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。筆者適時提問:“你想畫個什么樣的太陽?送給誰?為什么?”由于朗讀時印象深刻,學生對幾個太陽和幾個季節非常了解,都爭先恐后地舉手,說起話來面帶甜甜的微笑,都想把自己的愿望告訴大家,這樣在朗讀指導中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,教學成效明顯。 二、抓反復朗讀,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 朗讀也是讓學生用聲音表情達意的一種學習活動。在對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《怎么都快樂》這首兒歌進行教學時,筆者先引導學生讀好:一個人玩,很好!兩個人玩,很好!三個人玩,很好!四個人玩,很好!五個人玩,很好!許多人玩,更好!師讀“一個人玩”,學生接著讀“很好”,師生默契地反復接讀,讓學生感受詩的節奏并在學習中體會朗讀的快樂。筆者根據每一節的內容,用多種句式反復練習說話。 1.一個人可以( ),也可以( )——這樣玩,很好! 2.兩個人玩可以( )( )( )——這樣玩,很好! 3.( )個人玩可以( )( )( )——這樣玩,很好! 4.許多人玩,可以( )( )( )——這樣玩,很好! 這樣教學不但達到說話訓練的目的,學生還積累大量的詞語,如跳房子、拼拼圖、跳繩、搭積木、講故事、看書、下棋、拔河、打排球、踢足球等,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,感受到學習的快樂,同時也培養說話能力。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《一分鐘》課內閱讀教學,抓住課文主線“要是早一分鐘,就能( )了”“要是能趕上綠燈了,就能( )了”“要是能及時通過路口,就能( )了”“要是能趕上公共汽車,就不會( )”,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心理。由此把話題引到生活當中,讓學生用“要是……就……”說說自己的經歷,如:要是有很多很多錢,我就會去幫助窮人;要是聽媽媽的話,不亂吃東西,就不會生病了……教師在教學時抓住重點句子,指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,不但讓學生認識到了時間的寶貴,懂得要珍惜時間,而且達到說話訓練的目的。 三、抓重點詞語朗讀,點燃學生說話的欲望 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《小壁虎借尾巴》這篇課文充滿童趣,對各種動物的描寫形象生動,特別是動作描寫的詞語很豐富,如“小魚搖著尾巴,在河里游來游去”“老牛甩著尾巴,在樹下吃草”“燕子擺著尾巴,在空中飛來飛去”“搖著、甩著、擺著、游來游去、飛來飛去”等詞語,形象生動有趣,學生讀著讀著就有想模仿的沖動。筆者進行朗讀指導時讓學生重讀這些詞,并進行仿說仿寫。說詞語:( )來( )去、( )來( )去、( )來( )去、( )來( )去,接著說句子,如“小猴子豎著尾巴,在樹上跳來跳去;小狗搖著尾巴,跳來跳去”……學生個個爭先恐后,都想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,點燃了學生說話的欲望。 又如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文《咕咚》是一篇趣味濃濃的民間故事,寫一只小兔偶然聽到“咕咚”一聲就嚇得逃命,其他動物不去看,也不知道“咕咚”是誰,就跟著逃命!肮具、跑”貫穿全文。筆者在朗讀指導時,引導學生抓住擬聲詞“咕咚”,提示語“一邊跑一邊喊”,語氣詞“啦、哇、啊”作為重點詞朗讀,從而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:這些小動物們為什么害怕?為什么逃跑?他們都聽到“咕咚”聲了嗎?也都知道“咕咚”的聲音怎么來的嗎?在學生爭先恐后的發言中引出下文,接著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“攔住問”指導朗讀,讓學生進入角色初步感悟野牛很會思考,遇事沉著冷靜,不同其他動物那樣盲目跟風。由此聯系生活實際,啟發學生談話:有一次下課,一個同學喊“蟑螂”,就有很多同學跟著慌亂喊叫,只有一個同學鎮定地問蟑螂在哪,并走過去想辦法解決。就這一事例,學生小組內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想的、怎么說的、怎么做的,點燃了學生說話的欲望,達到說話訓練的目的。 四、抓情境朗讀,讓情感產生共鳴 語文課堂常常以朗讀調動情感,通過朗讀撥動人的心弦,達到讀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精讀課文《我是貓》時,有的教師說這篇文章沒有明顯的主線,很難指導學生讀懂文意。其實這篇課文滿滿都是情,文中的重點段落第5、6自然段是感情升華的核心部分。教學時,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情境朗讀,在重讀過程中體驗貓的動作和心理活動,由“搖尾豎耳”“左右抓交替伸縮”“兩只腳竟然直立起來”“到處轉著圈兒跑”“若不快些咬斷它逃跑,女仆就要來了——”“最重要的是忍耐——”,到“已經不是貓了”,在引領學生朗讀的過程中,筆者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:由“可笑”“可憐”,再到“同情”,最后讓學生仿寫一小段涉及動作和心理活動的短文,既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,還誘發學生心靈深處的“情”,把這種情融入寫作中,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。文中第7、8自然段,把各種不同人物在貓危難之時的表現描寫得淋漓盡致,如針對“哎喲,小貓吃年糕,在跳舞哇”“喲,這個該死的貓”“混賬東西”“好玩兒啊,好玩兒”等語句,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情境,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,這樣鮮明的人物個性呼之欲出,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當時社會背景下人類缺乏同情心的各種行徑,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,教師應適當抓關鍵詞、句,以反復朗讀、情境朗讀等方式,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,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,使學生的語言情感得到熏陶,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目的。
|
|
|
|